現職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生物統計組的陳瓊梅老師,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隨後於國立清華大學統計研究所完成碩士學位,短暫擔任一年的高中數學科教師,爾後便繼續攻讀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生物醫學統計組博士學位。是什麼樣的原因驅使老師從數學踏入統計的領域,並在統計領域持續耕耘、栽種,讓學生們有如沐春風般的教誨呢?接著,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在你我生活中的師長吧!
(一) 一門課,從純數到統計
大三時,如同每位大學生一樣,開始思考起自己的未來,陳老師也不例外。藉著與系上學長姊的討論,決定修習不同領域的課程,就從「數理統計」這門課開始,也正是這門課,讓老師與統計邂逅,埋下之後與統計的緣分。課堂中,老師發現統計不同於純數的地方在於,統計可以讓資料透過數理的論證得到客觀的結論。比起純數,老師更熱愛統計這門應用數學,能夠運用數學推導發展出統計方法,再利用統計方法來處理實際資料。基於對統計這門應用的熱愛,讓老師決定繼續進修。
研一的寒假,老師自學一本存活分析的書- Survival Analysis/ Miller: 1981。雖然自學的過程中,難免有些內容不是很懂,但從這本書中老師得到許多令她感到驚奇的知識,例如利用存活分析可以找到人類壽命與危險因子之間的關係。這門與人類、與生命息息相關的學問觸動老師的求知欲望,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讓老師更確定要往統計中的存活分析領域發展,以期許投入存活分析的研究中,能為人類有所貢獻。
(二) 從實際資料,發掘研究題材
陳老師認為在研究裡,實際資料所引發的問題最能引起研究動機。從實際資料中,探討其所面臨的問題,能夠使人更渴望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法,去處理當下的問題。而當問題得到統計上的結果,再做出客觀的解釋後,會覺得自己猶如浩瀚宇宙中的一顆恆星,為如墨的夜色裡綻放一縷光芒。從每次的研究中,獲得成就感、認可自己,使老師樂於投入在存活分析的研究中,這也是陳老師所秉持的研究精神。
(三) 陽明生活的點滴,與學生、與校園
來到陽明讓老師深刻的體會到何謂「教學相長」,學生的學習過程或所做的研究,都會讓老師獲得不一樣的靈感。例如學生在seminar報告的時候,報告者可能提到某種方法是老師所不熟悉的,老師會在課後進一步鑽研不熟悉的部分,再將其教授給學生。如此,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老師也一同在成長。
另外,陳老師表示來到陽明後,在校園裡有一群同樣愛主的基督徒,透過每週相聚一同讀經、彼此關心,減少她對環境的陌生感。也因大家擁有一樣的信念,老師覺得在陽明大學裡她並不孤單。
(四) 給學生們的建議
「該學的要把它學好,seminar要好好把握!」除了課堂上應認真學習外,老師也很重視seminar。不論是自己在台上當報告者,或是在台下當學習者,都能讓我們學到更多不同的方法。在別人的報告中,也能增加我們的視野,認識和自己研究不一樣的領域。特別是我們應該好好把握每次的報告,扎實的學習,在自己的領域鑽研得更深一點,並培養自己做研究的獨立性。
(五) 想跟大家分享的事
『所以你們應當先尋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一切都將加給你們了。』馬太褔音(6:33)。老師提到,只要先堅定自己的信念,將該做的事情做好,其他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